鉅大LARGE | 點擊量:656次 | 2018年12月24日
能源消費結構面臨轉型,燃料電池商業(yè)化進程啟動
中信證券認為,未來能源消費結構可能產生重大變革——電力替代石油,推動力來自技術本身的進步。中信證券指出,人工智能、傳感器技術突破帶來的自動駕駛體驗,構成汽車動力系統(tǒng)從機械驅動轉變?yōu)槿婒寗拥膬壬鷦恿Α?/p>
中信證券指出堿性燃料電池在航天領域的應用已經比較成熟,但必須使用純氧作為正極氧化劑,限制其在民用領域的推廣;磷酸燃料電池、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和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均屬中高溫產品,較高的工作溫度導致其需要較長的啟動時間,多用于大型電站;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于1993年由Ballard公司率先產業(yè)化,啟動時間短、結構簡單等特點決定了其成為最適合移動交通工具的技術路線。
中信證券認為,鋰電池/燃料電池哪種路線能夠最終勝出,決定于汽車全自動駕駛功能的實現。此前在消費電子的帶動下,鋰電池的技術和產業(yè)化成熟度都有了質的飛躍,當前由鋰電池驅動的純電動車的車型數量和銷量規(guī)模都遠遠領先于燃料電池。2014年豐田推出量產版Mirai,標志著燃料電池車具備了商用的基礎。而從能量加注的便捷性出發(fā),燃料電池車在私人消費領域比鋰電池車擁有更好的普及基礎。
中信證券建議選擇具備“相對”確定性的標的,在這一原則下根據產業(yè)政策調整、市場情緒變化進行板塊性配置。一是資源品和鋰電設備環(huán)節(jié)享受短期業(yè)績的確定性,二是中游環(huán)節(jié)龍頭公司享受長期格局的確定性。關注寧德時代(300750.SZ)、國軒高科(002074.SZ)、億緯鋰能(300014.SZ)、星源材質(300568.SZ)、格林美(002340.SZ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