鉅大LARGE | 點擊量:1285次 | 2018年09月05日
電動車的時代已到來?駕駛感受喜憂參半
雖說電動車的時代早晚要到來,可當下走到哪一步了誰也說不準。開過了騰勢500之后感觸頗多,最大的感觸就是應付日常駕駛綽綽有余,但要說完全普及還為時尚早。
雖然充電樁在北京、深圳等大城市已經普及了,而且在高速上面也已覆蓋,但是這離完全普及還有距離,比如我們這次將這款車開到了相對較偏的莫干山鎮(zhèn),就深刻地感受到了充電不易的問題。
駕駛感受喜憂參半
先來說說大家關心的駕駛感受。大致的感受與開燃油車差不多,但是作為電動車,騰勢500的NVH確實要更勝一籌,在車內感受到的噪音明顯要比燃油車少很多。
駕駛方面,如果你不惜電,調到SPORT模式,加速踏板踩得狠一點還是可以暴躁一下的;但誰都知道電動車最大的命脈還是續(xù)航里程,所以一般情況下,建議大家調整到RECU模式(recu模式+經濟模式)。需要減速時,只要松開加速踏板,就會有明顯的減速效果,此時即便不踩剎車,車輛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制動效果,并且在此過程當中進行能量回收,節(jié)省電能。
也就是說,這款純電動車的實際續(xù)航里程能有多少,與駕駛者的駕駛習慣有著直接的關系。比如說,輕踩加速踏板和剎車就會更加節(jié)省一些電能;而看到障礙提前減速收車也會幫助節(jié)省電能;最重要的是盡可能地保證勻速行駛,這樣電能消耗得相對較慢。在這一點上,電動車和傳統燃油車的脾氣是一樣的。
值得一提的是,騰勢500的坡道輔助功能需要進一步深踩剎車踏板才會啟動,這對于剛接觸到這款車的人來說多少有些不習慣,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。
另外,剎車不夠線性,初段不給力,踩上去沒有預期的制動效果,繼續(xù)深踩制動效果又會過于明顯,臨界點不好把握,同樣需要駕駛員有個適應的過程。
充電不易依舊是最大難題
顧名思義,騰勢500意味著其在充滿電的情況下續(xù)航里程可達到500km,這當然只能是理想狀態(tài)下的實驗室數據。日常使用情況復雜,充滿電后顯示的續(xù)航里程大概在400km左右。當然,日常使用的實際續(xù)航究竟能有多少,還得視駕駛習慣、客觀環(huán)境等多重因素而決定。
相對而言,騰勢的續(xù)航能力已經在同類車型當中比較有優(yōu)勢了,此前騰勢曾舉辦過“光電行動”,如果以理想狀態(tài)去行駛,總的續(xù)航甚至可以超過500km。所以在正常的城市通勤使用環(huán)境下,400-450km的實際續(xù)航里程還是可以實現的。
如果在市區(qū)規(guī)律使用當然沒有問題,按照每天通勤60km來算,剛好一周充一次電,基本不會占用車主的太多時間。晚歸充電,早出使用,但是我們這次偏偏開了一次長途(上海-莫干山-桐廬-上海),這就深刻地感受到了充電難的問題。
我們首先從上海出發(fā),第一天行駛了203.7km,晚上到達目的地:莫干山鎮(zhèn)的一家民宿,由于地處深山之中,我們只能通過隨車自帶的充電設備來連接民用220V三相交流電電源充電,由于線程不夠,我們只能連接插線板,結果由于功率過大,插線板的過載保護功能啟動,電源在不經意間被自動切斷,之后再次啟動結果也是反復切斷,所以壓根就沒有充進去多少。
不得已我們只能在第二天一早就尋找附近的充電樁,結果導航在深山之中出現偏差,所指向的目的地根本就沒有充電設備,此時電量已經所剩無幾,即便導航顯示附近還有其他充電樁我們也不敢輕易相信,只能搜索附近最近的國家電網充電站。
相比之下,國家電網的超級充電站非??孔V,半小時可以充30%左右的電量,一頓飯的功夫就能解決充電問題。之后的第二天我們趕到了桐廬市區(qū),相比之下,市區(qū)內的充電樁布局就比較多了,而且導航顯示也準確無誤。
第三天是我們返程的日子,100%充滿電后,儀表盤顯示的續(xù)航里程為415km(這是根據最近使用的綜合工況估算出的數據)。之后我們從桐廬出發(fā)一路開到上海人民廣場,總路程約為254km,到達之后儀表盤顯示的剩余續(xù)航里程為80km,這明顯不夠準確,不過考慮到返程之路基本全程高速,時速基本都在100-120km/h之間,并且全程開啟空調,這樣的成績也完全可以接受。
所以總結下來,駕駛電動車開長途最重要的就是先規(guī)劃好路線,確保沿途有地方可以充電,如果遇到國家電網的超級充電站那就再好不過了;如果使用普通的充電樁,一小時大概能充10%左右的電量,比較耗時;最令人擔憂的就是開到一個連普通充電樁都沒有的地方,這就需要隨車攜帶的充電設備,必須通過220V三相交流電電源充電。
如果非要用插線板延長充電線路的話,必須事先看清楚插線板的額定功率是否符合要求,否則情況會相當危險——好的插線板都有功率過載保護,功率過大就會自己切斷電源;而市面上很多雜牌插線板都沒有過載保護系統,通過這類插線板給電動車充電,請自備滅火器……所以對于騰勢車主而言,后備廂里放一個大功率插線板也是必須的。
比亞迪與戴姆勒的“聯姻”頗有亮點
首先,這段“聯姻”值得肯定,自主巨頭與國際巨頭強強聯手,產品有著很高的標準,嚴苛的測試也讓這款車具備了過硬的品質。
與騰勢400相比,騰勢500的續(xù)航里程更多,電池很給力,這自然要歸功于比亞迪扎實過硬的電池技術。在外觀方面也有了很大改變,但整體的設計風格似乎并不出彩,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會想到這款車的設計和戴姆勒有關,然而,這款車的設計確實來自戴姆勒,如假包換。
其實騰勢500并非完全沒有戴姆勒的設計元素,比如車內門板上車窗升降控制按鈕的布局就有奔馳的影子,而換擋桿的設計也和AMGGT系列非常相似。
但是這一套“含蓄內斂”的處理方式似乎不太討巧,國內消費者還是更加認可那種一眼就能看出家族基因的設計。
另外,這款車只是在右邊外后視鏡下方設置了盲區(qū)攝像頭,而左邊外后視鏡下方則設計了照地燈。這也很好理解,畢竟駕駛員位于左側,相對而言車身右邊的視野盲區(qū)會更大。
電動車的時代終究會到來
電動車普及進展緩慢,讓不少人對其唱衰。但凡事都有一個過程,就像當年燃油車的普及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,甚至曾經還因為石油危機讓一些燃油車差點退出歷史舞臺,比如那些經典的美系大排量車型。
不過即便如此,燃油車最終還是普及了,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時代。但是,能源危機的問題依舊存在,再加上環(huán)保問題,這些客觀因素都將助推新能源車的發(fā)展。
再說了,誰說電動車就是新能源終極解決方案?這就好比要做揚州炒飯,飯必須先煮熟不是?電動車技術,其實就是未來終極新能源方案的技術儲備,必不可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