鉅大LARGE | 點擊量:1155次 | 2021年11月30日
無煙煤有了新用途 將加快低成本鈉離子電池的開發(fā)
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獲悉,該研究所相關團隊在鈉離子電池碳基負極材料研究上取得了突破,即采用成本更加低廉的無煙煤作為前驅體,通過簡單的粉碎和一步碳化得到了一種具有優(yōu)異儲鈉性能的碳負極材料,在所有的碳基負極材料中性價比最高。這將加快低成本鈉離子電池的開發(fā),并向低速電動汽車、通信基站、家庭儲能、電網儲能等領域推廣普及。
據介紹,研究團隊裂解無煙煤得到一種軟碳材料,在1600°C以下仍具有較高的無序度,產碳率高達90%,儲鈉容量達到220毫安時/克,循環(huán)穩(wěn)定性優(yōu)異;以其作為負極和Cu基層狀氧化物作為正極制作的軟包電池的能量密度達100瓦時/千克,在1C充放電倍率下容量保持率為80%,循環(huán)穩(wěn)定,并通過了一系列適于鋰離子電池的安全試驗,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。
據了解,鋰離子電池是當前一種非常重要的儲能技術,廣泛應用于便攜電子設備和新能源汽車上。但由于受到鋰資源短缺的瓶頸制約,鋰離子電池無法滿足電動汽車、智能電網的大規(guī)模應用。與鋰相比,鈉儲量豐富、分布廣泛、成本低廉,并且與鋰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質。而與鋰離子電池相比,鈉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通常較低,適合應用于對能量密度要求不太高、對成本敏感的低速電動汽車和通信基站、家庭儲能、電網儲能等領域。而這其中,高性能、低成本的負極材料的研發(fā)是決定鈉離子電池能否成功實現商業(yè)化實用的關鍵。因而,鈉離子電池的研究一再受到科研界和工業(yè)界的廣泛關注。(記者劉曉慧)